亞際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與社會藝術介入
主持人:劉紀蕙
本子計畫銜接總計畫所探討的「衝突、正義、解殖」,以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為目的,從不同面向切入,設法拓展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的跨地連結與社會實踐模式。
本計畫執行與社會議題密切結合的介入活動,目的在於以靠近社會的方式,從社會衝突、社會運動、NGO與藝術工作者的現場理解問題癥結,從而刺激更多不同形態的知識生產與意識形態解殖,以便提出面對台灣本土社會的特色與貢獻。
本子計畫工作重點有三:
(1)探討不平等公民的議題,尤其是移工、難民、無國籍者以及其他無分之分者所承受的社會不平等
(2)透過藝術介入以及多形態知識生產,回應衝突,挑戰意識形態邊界
(3)鼓勵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尤其鼓勵研究生與研究員合作,加入中心研究團隊,組織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工作團隊,探索不同面向的社會衝突
I. 探討不平等公民的議題,尤其是移工、難民、無國籍者以及其他無分之分者所承受的社會不平等 | |
---|---|
根據聯合國統計局(UNSD)的資料,截至2019年為止,跨國移動人口已經累積到兩億七千兩百萬人,比起2000年的一億七千三百萬的跨國移民人數,多出了一億多人口。比起1960年的七千萬人,則多出了兩億人口。跨國移動人口的快速增加,部分是因為戰亂而逃離家鄉的難民,部分是被全球資本移動而遷徙的跨國移工。當前跨國移民中,亞洲就有八千三百萬人,佔全球跨國移動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跨國移動人口從根本上改變了21世紀各地社會的面貌。由於離開家園到異地生活與工作,不具有公民身分,而遭受各種剝削、歧視、暴力,甚至無法維護基本人權,更對不同社會造成衝擊。在各地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因應這些全球牽動的社會變化之下,公民政治相對地使得內部殖民的情勢愈趨嚴重。 由於勞動力的需求,臺灣近三十年也引入大量外籍勞工,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印尼、菲律賓、越南以及泰國。但是,這些有證件或是無證件的外籍勞工並無法完全獲得勞基法的保護,時常被虐待,無法爭取共居社會應有的承認與平等權利,甚至構成了被合法化的現代奴隸制度。這些居住於此處卻不被看到並且無法平等參與社會的隱形社群,形成了內部殖民體制的底層,也挑戰了共同體公民權的問題。 上述現象反映出排除性公民政治的問題。本子計畫探討亞際社會跨國移動人口所暴露的不平等公民問題,如何進行法律的商榷與修正,探索重新定義公民、探討移工難民人權以及社會權、同工同酬、無證移工之工作權、家事類移工之勞動保護等問題。本子計畫建立移工難民以及無國籍者研究的跨國合作與跨地連結的網路,舉辦全球人文機構聯盟的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邀請世界各地學者以及年輕學員參加,共同集中探討移工難民權益與不平等公民的議題。此外,面對更多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以及無分之分,本研究群試圖檢討公民政治的非民主性,以及重新構想解放性的「公民」定義。 |
|研究議題| 共同體難題與不平等公民 |
II. 透過藝術介入以及多形態知識生產,回應衝突,挑戰意識形態邊界 | |
---|---|
本子計畫研究員以藝術形式作為探討冷戰以降到當代的社會衝突與不平等難題。無論是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紀錄片、電影、數位媒體、或是劇場,這些不同藝術形式都是面對社會與思考歷史的重要媒介。我們集中於台灣、香港、中國、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等具有歷史淵源以及地緣政治關係的地區,透過衝突、正義、解殖等思考軸線,進行分析。我們從質疑性設計的藝術介入,感官民族誌、感官物流、影像他者性、影像時間、劇場知識等不同角度,探討殖民、冷戰、全球化、地緣政治經濟、移工、難民、社會邊緣者以及本土反抗等議題。我們刻意建立亞際社會的跨地區批判性參照,以便超越單一國家,展開具有地緣歷史政治而更為寬廣的知識。 |
|研究議題| 以質疑性設計作為藝術介入社會之實踐 |
研究議題包括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
由第五個子計畫:「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