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ICCS-NCTU)正式成立於2015年,為院級單位。2021年2月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併,本中心改名為「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CCS-NYCU)。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交通大學院級單位「新興文化研究中心」。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支持之下,「新興文化研究中心」負責台灣聯合大學文化研究跨校學分學程行政辦公室,並於2010年成立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籌備處,申請成立台聯大四校共同支持的「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2012年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正式成立,並於2012年開始招收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聯大系統),行政辦公室在交通大學。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自2005年開始,2017年結束,台聯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執行期限至2014年3月31日結束。為了促使跨校合作平台得以維繫,各校內部尋求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體制化,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亦於2015年改為院級單位「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本中心的設立宗旨為推動具有地緣分析以及全球視野的亞際文化批判研究,從社會文化現狀切入,探討背後的政治經濟以及歷史因素,進行歷史化以及理論化的學術研究,俾使本中心成為帶動知識發展的學術重鎮。依此宗旨,本中心設立之具體目標為(1)發展創新議題,鼓勵研究員形成跨領域及跨國的研究團隊;(2)建立國際鏈結的夥伴聯盟,強化學術交流;(3)提攜新進研究人員以及研究生,培養學術領導人才;(4)鼓勵學術與社會對話;(5)強化學術出版、線上出版、網路資料庫以及多型態知識生產;(6)爭取國內外計畫經費支援。
2018年起本中心榮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經費補助「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計畫,由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共49位跨系所與跨校研究員,包括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史、政治哲學、思想史、物質史、性別研究、論述分析與藝術實踐等不同領域,共同推動「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計畫,六個子計畫,48個議題。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亞際社會批判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亞「際」所凸顯的是亞洲社會之間的遷徙交會、歷史關聯、相互影響、衝突矛盾、互惠互利等等不同形式的關聯。面對後冷戰及新自由主義盛行的二十一世紀,全球資本流動、亞洲快速崛起、區域政治經濟重組,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出現了的大量的跨國移動勞工,各地社會因為發展主義而導致城鄉以及貧富差距懸殊,也出現不同形態的內部衝突。當前臺灣積極推動南向政策之際,對於亞際社會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狀進行深度理解與批判研究,是刻不容緩的學術工作,也是介入國際學界的必要知識生產。
亞際社會巨大變化中不同型態的衝突,必須結合跨領域、跨校以及跨國的研究團隊,進行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知識解殖以及共同體難題探討,以便提出亞際地區跨地合作與共生社會的思考策略與解決方案。
目前本中心的發展,著重於跨域、連結、深耕、實踐四大面向:
目前推動重點與成果:
(一) 人才培育面向
(二) 學術研究面向
(三) 產學合作面向
(四)研究貢獻面向
(五) 強化中心網站功能
111年度規劃內容: